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四季沐阁(gcdhao)的博客

开放,交流,沟通无限.......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生活本是一场欢宴...... 袅袅婷婷的荷叶上, 露珠儿调皮的滚动着, 晶莹剔透的花蕾, 也舒展开一丝幽闭多日的吟笑, 春雨,夏荷,秋实,冬雪的美丽, 连缀着缕缕憧憬, 丝丝向往,点点希望, 偶,此时的心情也变得清爽起来......

(原创)三门峡一日游03  

2017-02-21 14:27:26|  分类: 生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三门峡一日游03

三门峡地坑博物

美丽的天鹅,美艳的天鹅,飘游的天鹅,可爱的天鹅……距离天鹅只有“近在咫尺”接触啊。

轻轻聆听阵阵鸟语静谧蔵于暖暖内心此处情浓由鹤俟!

短短的2小时,博大的天鹅湖,真看不够的,但导游的集结号必须执行,否则的结果可想而知的!

准时集结于旅游大巴,发动汽开始去三门峡地坑博物了。

导游清点了人数,又有热情的欢迎词和注意事项后,便开始启动了三门峡一日游第二个景点旅程。

功课做的不错的导游又开始了讲解:

“河南省陕县,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间建筑奇迹,那就是“见树不见村,见村不见房,闻声不见人”的地坑院。在2007年5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“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””。

一路乡村的景象映入眼帘中,秋色的韵味体现着......

(原创)三门峡一日游03 - gcdhao - 四季沐阁(gcdhao)的博客

 

“到了地坑院,自己游览观看,时间依然是2小时,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吃,就自己选择吧。我在车里等你们。”

导游的一日游的工作基本结束,那就是2个小时后一起回洛阳啦。

其实地坑院落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建筑形式。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,深约6、7米,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,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,是人们出行的门洞。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,用于排雨水,房檐上砌高30~50厘米的拦马墙,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,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,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,三是建筑装饰需要,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。

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、客窑、厨窑、牲口窑、茅厕、门洞窑等功用,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“东震宅”、“西兑宅”、“南离宅”、“北坎宅”几种。这说明建造地坑院同样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,老百姓依“风水流脉”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。

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,一路下行来到村民的院子里,像进入神秘地道的一次探险。这种进入院子的方式,对习惯于地面生活的人来说,不失为一次奇特的体验。

站在院子里,望着开凿的七八孔窑洞以及阔大的深深院落,很难想象挖出这样的一个地下院落,要花费多少人力。

据村民介绍,这样的院落一般占地1亩~1.5亩,相当于地面住户宅基地的3~5倍,开挖一个这样的院落,一家人连续干上两三年才能够完成。

工程从挖坑开始,坑挖好以后,再在四壁开凿窑洞。窑洞一般开挖成高3米左右、宽4米左右和深10米左右。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形,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。一个院落的窑洞并非一下子开凿出来,而是根据人口的增加或者农闲时间的安排,逐年开凿的。

地坑院里见到了较有特色的饮食为“八大碗”与“十大碗”,是当地群众操办红白喜事、娶媳嫁人、招待到访贵客或时令节庆准备的特别吃食。完全的“十大碗”包含红烧肉(9块)一碗、白肉(8块)一碗、猪头肉两碗、黄花菜一碗、海带一碗、豆芽一碗、粉条一碗、芹菜一碗、煎饼一碗。“八大碗”则是再由中选择六个热菜和两个凉菜组成。

由于自己吃,人数少也只品尝有“八大碗”的组成的一碗大烩菜了,以后邀朋友再来时一定吃她个“十大碗”啊。

游览、体验、询问后有这样的感觉:

工程造价低廉、构建方式独特、造型装饰美观、居住舒适惬意、建造科学合理的特点。

长期住在城市里的人,享受着高昂房价、水泥森林、嘈杂环境、空气混浊也真是无可比拟啊,有机会的话,也来挖一个地坑院!

村落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,鸡犬之声相闻却不见人之影踪……

地坑院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,冬暖夏凉,且建造廉价。

“进村不见房,闻声不见人”的奇妙景象就在这里发生着。

三门峡一日游04记录了地坑院的景象。

(原创)三门峡一日游03 - gcdhao - 四季沐阁(gcdhao)的博客

  

未完待续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平顶山.飘雪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20170221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971)| 评论(10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